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北極熊體重比較

北極熊和其他動物的體型比較


北極熊作為最大型的陸上肉食動物,其擁有兩倍於老虎的體積及兩倍於獅子的重量,成年雄性北極熊大約重400至600公斤,最極端的甚至超過800公斤。成年雌性北極熊的體積大約為雄性的一半,而其重量則大約為200至300公斤。成年雄性北極熊大約高2.4至2.6,而成年雌性北極熊則大約高1.9至2.1米。剛出生的北極熊大約只重600至700。美國2008年5月統計,現存北極熊數量大約為25000隻,其中大約60%活躍於加拿大

北極熊小小簡介

北極熊又稱白熊,是在北極裡生長的熊,牠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動物。在牠生存的空間裡,牠是食物鏈最頂層。





牠擁有極厚的鯨脂毛髮來保暖,其白色的外表在雪白的雪地上是良好的保護色,而且牠可以在陸上及海上捕捉食物,因此牠能在北極這種極嚴酷的氣候裡生存。



北極熊是一種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的動物,其活動範圍主要在北冰洋附近,而最南則可以有浮冰出沒的地方找到牠們(現時找到牠們的最南點為中國大陸)。而最北可以在北緯88度找到牠們,而且有證據顯示牠們會橫越中心點[

最近因為溫室效應使到北極冰川融化而開始危及牠們的生存,牠們可能在21世紀絕種。[1] 這個趨勢可以由牠們活動範圍的最南點不斷向北遷移看出[1],而現在人們亦沒有任何計劃將牠們移居至其他適合牠們生存的環境,如南極洲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6%A5%B5%E7%86%8A&variant=zh-tw

維基百科

有關北極熊努特


努特(Knut)是在柏林動物園2006年12月5日出生的一頭北極熊,牠是受到國際性的歡迎焦點但也引起爭議。牠的母親在牠出生時即拒絕餵食牠,隨後牠即被動物園方管理員飼育。
努特的母親,托思卡,一頭20歲的北極熊在無問題的懷孕期後,在2006年12月5日產下努特及同胞熊仔。牠是柏林動物園30年來第一頭在園內出生的北極熊,托思卡先前則是一頭馬戲團表演熊,產下努特及同胞熊仔後卻拒絕餵食。
四天後,努特的同胞熊仔死亡,努特則被動物園工人與母熊隔離。牠接下來的44天是在保溫箱中度過。
2007年3月23日,努特第一次公開露面。 德國環境部長西格馬·加布希爾(Sigmar Gabriel)正式認養努特。
這隻北極熊被視為全球氣候變遷瀕危物種的象徵。努特。努特將成為即將在2008年於波昂所舉辦的一場關於瀕危物種研討會的吉祥動物。
攝影家安妮·萊波維茲(Annie Leibovitz)已拍攝了許多努特的照片,將用於環境保護宣導活動。

冰上的北極熊


冰上北極熊
冰 上 北 極 熊【蘋果日報】攝 影 師 Arne Naevra 在 挪 威 巴 倫 支 島 , 拍 到 一 頭 北 極 熊 在 一 塊 差 不 多 要 融 掉 的 浮 冰 上 掙 扎 情 景 的 照 片 , 令 他 贏 得 野 生 動 物 攝 影 比 賽 One Earth 組 別 的 獎 項 。


來源: http://ss.crazyandhappy.com/dz/viewthread.php?tid=8483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百里尋冰 北極熊溺死

美國政府的石油調查科學家日前搭乘飛機飛越阿拉斯加楚科奇海時,發現一群北極熊在海中央載浮載沉,瀕臨死亡。
這群北極熊是因為賴以生存的極冰融化,而掉入茫茫大海之中,牠們憑直覺往北游,而非向南朝距離約96公里的最近陸地游去。
但因為全球暖化,冰帽融解速度太快,最近的浮冰也距離大約600多公里遠,就算北極熊擅長游泳,要游這麼遠的距離也難如登天,有些北極熊奮力游了100多公里,但抵達目的地時早已精疲力竭,更有幾隻在半路中溺死。
世界自然基金會正考慮請求美國政府派遣船隻,來拯救這些北極熊。
自然基金會表示,由於氣候變遷導致北極融冰速度快於以往,北極熊要找到食物與棲息地,非得游更遠的距離才行;而在幅員廣闊的北極,能看到熊群在海上漂流,意味這種情況可能相當普遍,北極其他地區或許還有更多北極熊遭遇同樣困境。

轉貼:自由電子報

啟事-2

如果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考慮,人們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狼群的捕獲目標是馴鹿和麝牛等北極最大的食草動物,那麼還要北極熊幹什麼?
豈不與--對應的原則不符?是的,如果僅從陸地上來看,北極熊的存在的確有點多餘,這種龐然大物也在草原上迎來逝去,不僅會對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馴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而且也會與狼群爭食,使狼群陷入飢餓的境地。
然而,深思熟慮的造物主自有其天衣無縫的巧妙安排,它讓北極熊生活的中心地區是在冰蓋上,因為那裡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類在繁衍生息,除了為數極少的嗜殺鯨之外

基本上沒有什麼天敵,它們那碩大肥胖的軀體又必須要有一種強大而貪食的動物去消耗,北極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於是,北極熊便在這個茫茫無邊的冰雪世界里確定了自己無可爭議的統治地位,成了這個白色王國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陸地上去與可憐的狼群爭食。盡管如此,北極熊仍然是一種陸生的動物。  

大部份人,一眼看見北極熊都會認為牠們是白色的;其實,如果摘下幾根北極熊的毛髮來仔細端詳,會發現居然是透明而且中空的呢!這些透明的毛髮層層覆蓋,才會讓我們覺得北極熊是白的!   

北極熊雪白的外觀在演化上是居有優勢的。牠們的毛髮具有收集日光的功效,而且將此能量傳輸給黑色的皮膚,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家園裡,是一襲具有集熱效果的裝束;另外,白色當然也是極好的保護色,在雪地中活動或狩獵時,不易被發現。  

他也是個游泳好手..一小時可以游四、五十公里喔~他主要的食物是海豹和一些魚類為了要抵抗寒冷的天氣,身上的脂肪也很厚喔~
*---------------------------------------------------------

來源:
http://www.jdps.tyc.edu.tw/pubasp/Hot/WP_Show.asp?N=340#

北極態啟事

【北極態的啟示】  
日前觀賞國家地理雜誌頻道的北極熊生態特輯,對這些保育類動物有著鉅細靡遺的寫實報導,尤其在介紹幼熊發展過程時,使我內心不禁有所感觸。北極熊平均年齡卅歲左右,相對於人類七、八十歲的壽命,約十至十八個月大時便需開始學習如何在現實環境中求生存。

通常母熊會擔負起養育、教育的責任,待春初冰雪融化時,便帶領孩子們學習以掌破冰的狩獵技巧,守株待兔,藉以捕捉浮出水面換氣的海豹;強迫小熊下海練習游泳、浮潛,增長其粗動作技能。

陪伴小熊玩追逐遊戲,藉撕咬、踢踏、拉扯、丟接麋鹿的腿骨來強化視動協調能力與靈敏性,待發育健全與技巧純熟後才能真正獨立。

就因為母親平時的細心照顧與督導,故彼此感情深厚,即使母熊被麻醉槍射中昏倒,小熊也是守著母親身旁,望著倒臥的軀體哀號,讓人為之動容。近來由於海洋汙染嚴重,研究人員發現,北極熊也面臨間接受害的生態浩劫。由於其身處食物鏈上層,故長期捕食海豹、魚蝦等生物的結果,使其體內累積高濃度的汞、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不僅嚴重損害其生理健康,造成機能障礙,且新生小熊夭折率高,甚至出生後因動作、感覺、社會適應等功能的發展遲滯,無法承受大自然殘酷的競爭、淘汰,根本來不及長大便死亡。據估計國內每一百名幼兒中即有六至八名的發展遲緩兒童,比例有偏高趨勢,致病原因錯綜複雜,除基因遺傳、產程不順(如臍帶纏繞、吸入胎便所造成的腦部缺氧)等外,與環境的汙染、感官刺激缺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研究發現,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效果是相當顯著的,尤其在三歲前所作的早期療育,其一年的療效等於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

話雖如此,但在臨床經驗中,部分遲緩兒家長卻因缺乏相關衛教觀念與非理性的思考、信念作祟(如前途無亮的絕望、家醜不外揚的自卑情結、眼不見為淨的鴕鳥心態等),不僅生活調適困難(例如離婚、虐待、遺棄、自殺等),且因此錯過孩子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機,反使日後照顧更為困難。而北極熊雖為野獸,但除哺乳、覓食以提供幼熊溫飽外,並循序漸進培養孩子謀生技能,且全程參與其中,用心良苦,善盡教養職責,其表現比起人類真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是公害所帶來的存亡危機,卻因有限的人類救援、改變徒能坐以待斃,或許熊媽媽對於孩子的早夭也是無可奈何,即使她已盡力。

目前醫藥科技發達,相關醫療資源充足,發展遲緩兒不若以往求助無門,任其殘障程度加重,到了義務教育時期只能被學校拒絕,徒生家庭負擔。為了孩子好,家長除應認知改變,坦然面對現實外,更要積極建立相關社會支持系統(尋求親友、政府機關、醫院、學校、社團等的協助)。唯有做好個人情緒管理,徹底了解孩子的需求與困難,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並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信心,才能讓發展遲緩兒接受最完全的愛護與教育,使其潛能充分發揮。畢竟比起北極熊的遭遇,我們不是慶幸多了嗎?


----------------------------

來源
http://www.jdps.tyc.edu.tw/pubasp/Hot/WP_Show.asp?N=340